当前位置: 湖州在线网首页 >> 教育
“买了那么多绘本给孩子,根本就没用!”
发表时间:2019-09-20 10:46:37  阅读:0   来源:互联网

今天听到两位妈妈在讨论。

A妈妈说:“我家孩子3岁,从小到大给他买绘本的钱都小几千,可有什么用?他还是一点也不懂事,不听话!什么都比其他孩子差一大截!”

B妈妈说:“小几千算啥?我家都花过万了,整整一面墙!每周必须读至少5本绘本,其中一本还必须是英文的。一开始小孩哪有坐得住的,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。”

听罢这样的交流,我益发觉得,但凡好的教育方式,如果家长们都是不加理解的迷信,可真是件伤财又坑娃的事儿啊!

一套绘本少说几十块多则几百块,几千几万的投入进去不是小数。经济实力强没话说,为了孩子我愿意。可花了钱还看不到效果,心里是不是犯嘀咕?

绘本买来了,娃娃读着开心就好,但每天定量还得带英文,小小年纪就领了硬指标,也没被问过愿不愿意,娃的不开心指数也难免上升。

所以,这么读绘本有什么用?——追究下去,只会觉得伤财又坑娃。

不过千妈倒觉得,读绘本干吗一定要“有用”?——“有趣”不就行了吗?!

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,任何教育手段都必须以“有趣”为出发点。用兴趣点燃孩子的感受、激发他们的潜能。读绘本,亦是如此。

如果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去达到某种目的,那只能称之为“灌输”。

“买了那么多绘本给孩子,根本就没用!”

千妈曾经也陷入对绘本的迷思,一度把绘本看作育儿良方,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。换句话说,就是想让绘本“有用”。

有一段时间,孩子不爱刷牙我就给她读《牙婆婆》、不吃蔬菜就读《肚子里的小人》、不爱洗手就读《根本就不脏嘛》……

可孩子似乎对这一类“教育目的”太强的绘本不感兴趣,书是读了,不爱刷牙、不吃蔬菜、不爱洗手的毛病依然如故。

如果我提醒她:“要刷牙哦,还记得《牙婆婆》里面的故事吗?”那么,从此以后她便对这本书不再提起兴趣,大概在她的认知中,这本书让她意识到得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,从而带有了某种约束的特性,不再给她带来阅读的快乐。

她反复爱读的是真正能引起她共鸣的那些绘本,能打动她的某一个情节、某一个形象、某一句反复提起的话。甚至有点绘本根本没有字、也没有情节,一切全靠想象,她也乐此不疲。

有一天,我望着满满一屋子的绘本,突然发觉,自己与其说是用绘本给孩子创造一个“沉浸式”的阅读环境,还不如说是我在对孩子“灌输”着一种功利性阅读的思想。

孩子不爱刷牙、不吃蔬菜、不爱洗手的毛病,不是靠读书给读好的,也不是靠说道理给她说通的,而是我一天一天带着她做这些必须做的事情,养成了习惯,自然而然变好的。

绘本启蒙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体验是最重要的,而孩子的体验只与他在那时那刻的内心感受有关,与读多少本书、这本书能教给孩子什么道理和知识,没有太多的关系。

总是让孩子去读那些她不愿意读的文本,迟早会产生逆反,反而变得不爱读书。如果希望孩子能养成读书的习惯,那就不要剥夺她从自己喜爱的书中获取自由和快乐的权力吧。

所以,从那以后我决定把选择绘本的权力交还给孩子。我不想让她小小年纪,就走上“功利性阅读”的歪路。

“买了那么多绘本给孩子,根本就没用!”

读绘本能对有什么好处?

不用我多说,很多教育专家、还有如今公众号都说得太多——亲子阅读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之一,绘本教育会对孩子的认知、语言、智力、性格等方面产生较好的启蒙和引导作用。

但,前提是合适的绘本+合适的阅读方法。

什么是合适的绘本呢?与孩子当下年龄与认知发育相符合的绘本,就是合适的绘本。

2岁的时候,千宝接触了两个关于“害怕与勇气”的绘本。一个叫《好朋友》,一个叫《我很害怕》。

前者讲了一个小故事:小浣熊很害羞,不敢跟小熊和小兔一起玩沙子。但看见小鼹鼠、小猪、小象等都一一走过去,问“我们一起玩好吗”,于是它也鼓起勇气走过去问出同样的话,终于大家都在一起愉快的玩耍起来。

后者讲了一段大道理:一只小熊自己害怕打雷、害怕夜晚、害怕晚上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。妈妈告诉他害怕是很正常的,害怕的时候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而且害怕不一定就是坏事,比如怕摔跤就不会爬树爬太高、怕被狗咬就不会接近流浪狗。

这两个绘本给孩子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。

《好朋友》中反复出现的“我们一起玩好吗”这句话,引起了孩子强烈的模仿兴趣。有一天玩沙子的时候,一个小孩子过来抢她玩具。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害怕得大哭或退缩,而是大声地一字一字说:“我们一起玩,好吗?”

而《我很害怕》这个绘本,却不仅没有消除孩子的害怕,反而让她对这个世界多了几分戒心。比如她开始觉得闹钟滴滴答答是可怕的,爬树是不好的,而且再也不觉得狗狗可爱。

那个时候千宝只有2岁,2岁多孩子认知是直观的、形象的,而非概念性的。绘本《我很害怕》不是说不好,而是道理和概念讲得太多,显然超出了她的理解能力范围,她难以理解和判断“害怕”是正常抑或不正常的概念,这让她在疑惑中增加了不安全感。

而绘本《好朋友》却给孩子在典型场景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,就是一句话“我们一起玩好吗”,通过重复性的表达,把现实人际交往中主动性、开放性、接纳性这一些应有的特质,“种”在孩子心里。

由此可见,适合孩子的绘本阅读,必须建立在家长对孩子所处发育阶段的了解和掌握之上,建立在家长自己的教育观念之上。

做父母的,先要观照孩子的内在心灵成长,先要明白书本的作用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塑造,才能了解孩子需要什么,才能适时地给予什么。

“买了那么多绘本给孩子,根本就没用!”


推荐阅读:叶紫

图片推荐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老版地图 | 网站地图 | 版权声明

Copyright 2019 湖州在线网 版权所有 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 欢迎监督举报 如有错误信息 欢迎纠正